千万别让自己的人生输在嘴上!
24小时咨询热线
13500352876

主页 > 樊老师说 >

内容导航
口才写作社会

简说老子话写作47:不行而知

日期:2025-04-03 13:48:51    来源:樊荣强演讲口才培训    阅读:269308次


微信图片_20231129214301

文/樊荣强

【老子·第四十七章】

不出户,知天下;不窥牖,见天道。其出弥远,其知弥少。是以圣人不行而知,不见而明,不为而成。

我曾经说,老子是一个逆向思维大师。在这一章,老子把逆向思维的能耐再次发挥到一个特别的高度。

老子在本章探讨的是“成就事业的条件”这一千古热门话题。对此问题的答案,有一个说法特别流行,即“读万卷书,不如行万里路;行万里路,不行阅人无数;阅人无数,不如高人指路。”

可是,如果你要跟老子讲这个话,他大概率会拿本章的这段话来怼你。把他的话翻译过来就是:

不出房门也可知天下,不望窗外也可见天道。如果你非要出门,我负责任地告诉你:出去得越远,知道得越少。

按老子的意思,最好宅在家里,不要出门。为什么会这样呢?老子没有直接说原因。现在还可以,只要可以上网,古时候可不行啊!

这样的说法,是不是与前面所讲的读万卷书、行万里路、阅人无数、高人指路完全相反?如果你是一个孩子的父亲或母亲,你的孩子大门不出,二门不迈,整天不出门去参加社交,你不着急吗?

“不出户,知天下;不窥牖,见天道。”老子这话如果换一个人说,肯定挨骂;即便是现在,很多人也很难理解和接受。

如果按老子一贯的思想,我猜想,大概有两种可能:

一种可能是,他认为知天下、见天道,这是圣人才做得到的事,对普通人来讲,比登天还难,就别浪费时间与心血了,否则,“其出弥远,其知弥少。”

在《论语》中,孔子把人分成四等:“生而知之者,上也。学而知之者,次也。困而学之,又其次也。困而不学,民斯为下矣。”我觉得,老子所说的圣人,就是孔子所说的“生而知之者”。

按照这种猜想,结论就是,普通人别异想天开,我们再怎么努力都没有机会成功,而圣人,“不行而知,不见而明,不为而成”,即不必经历便知道,不必看见就明白,不靠努力而成就。

另一种可能是,他认为普通人也可以成就事业,但是要遵循清静无为的准则,要换思路,换玩法,瞎折腾没用。因为下一章他会说:“为学日益,为道日损,损之又损,以至于无为,无为而无不为。”

出门见的东西太多,掌握的信息太多,不一定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决策,反倒可能经不住诱惑,心智迷乱,忘记初心,丧失理性,误入歧途。

至于,为什么圣人能够做到不行而知,不见而明,不为而成呢?我认为,大约是因为圣人的悟性很高,没有杂念,或者善于内省与思考吧?

俗话说:“秀才不出门,尽知天下事。”从写作的角度看,这个话讲得非常有道理。老子虽然说不需要出门,但没有反对读书,否则,他自己当过国家图书馆馆长这事就没有圆。

秀才为什么不出门就能尽知天下事?这并不是说秀才知道所有事情具体的情况与细节,而是指尽知天下事背后的道理与逻辑。当然,秀才也需要通过读书,知道了一些关键的信息。比如,司马迁写《史记》,他不需要真正去经历他笔下3000多年的历史,并与其中的人物交往和交流,但这并不妨碍他写出伟大的《史记》。

司马迁在《史记·留侯世家》中引用刘邦的话说:“运筹帷帐中,决胜千里外,子房功也。”这话既说明张良张子房是不行而知的典范,也证明司马迁有“不出户,知天下”的本事。

 

青少年语商菁英私塾课

温馨提示:提交留言后老师会第一时间与您联系!热线电话:1350035287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