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日期:
2008年11月25日,10个国家44所高校200多名大学生参加2008纽约国际模拟联合国大会西安分会
中学生流行“模拟联合国”,“模联人”豪情壮志吐露心声
羊城晚报记者 陈晓璇 实习生 阿润
一群西装革履的中学生,神情严肃,手举国家牌,站在演讲台上为自己的“国家利益”呐喊、疾呼、游说。这不是一场辩论,亦不是一场演讲,它是一个关系人类福祉的“模拟联合国大会”(简称“模联”)。
联合国大会,一个国际级的重大会议,在中学校园里被演绎为“披着公平外表的不公平游戏”,似乎更加充满挑战。据说,“模联”的历史比真正的联合国还要早,如今这个高规格的中学生“国际会议”正风靡全世界。有沉浸于参加“模联”的中学生如是告诉羊城晚报记者:“模联”其实就是“磨炼”,参加其中受益终生,已经有如信仰宗教般的着迷。
|
然而,也有人看到了该活动中潜藏的功利,暴露的权力欲望,还有赤裸的形式主义,甚至冠名为青年学生中的“贵族俱乐部”。
这是一场“磨炼”还是一场“秀”?
费尽功夫的模拟现场
4月10日,羊城晚报记者在广州市五中现场观摩了一场“模拟联合国大会”。出席大会的代表清一色正装上阵,脱下校服的他们稚气全无,表现成熟稳重。他们是来自全市12个中学的学生代表,化身为28个国家外交官,手举国家牌照,有起草国美国、英国、罗马尼亚等,还有附议国希腊、保加利亚、法国、土耳其等,他们将商议“改善北约驻阿富汗联军与当地居民的关系”的议题,在两天内进行紧密磋商,最终通过一份《决议草案》。
大会现场,严肃有序。按照联合国的章程进行,由主席团主持会议,各国代表一一上台演讲阐述“自己国家”观点,随后展开有组织的核心磋商,其间代表团可以动议自由磋商, 各国再展开辩论、游说,有时还会与友好国沟通协作,“拉票”寻求支持达成共识,商议决议草案。
广州市五中“模联”主席团成员黄智威说,假如代表不了解该国家的政治、经济、外交政策,根本不可能通过辩论争取到自己所代表国家的利益。
“这不是一群中国人在家里饭桌上讨论,而是各个国家在国际会议上磋商。”学生代表们称,为了每一个国际议题,他们必须费尽心思去筹集资料、了解国情,靠自己能力去组织、策划、研究,还得靠现场淋漓尽致的发挥,展现解决冲突、求同存异的能力。“就算是作‘秀’,也是费尽功夫。”
从贵族专属到平民功利
模拟联合国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,目前全世界每年有近四百个国际模拟联合国大会在五大洲的50多个国家召开,每年参与大会的师生来自世界100多个国家,总人数超过四百万人。
1993年,在北京有了第一届模拟联合国大会,随后逐渐被纳入北京各大高校的学生社团活动。直到2005年才走进中学生的视野,并掀起了一股热潮。在广东,深圳中学也在当年参加首届“北京大学全国高中生模拟联合国大会”,并成立了全省首个模联社团。
2007年,执信、省实、华附、广雅等重点中学纷纷成立“模联”社团,由于都顶着名校的光环,“模联”被看成是“贵族俱乐部”。
不少学生认为“模联”门槛高,是智商高、口才好的名校学子的专属游戏。省实高三学生莫彦聪坦言,的确,不具备一定国际视野、学术修养的中学生很难玩得起,因为“模联”是不同于辩论的“高级活动”。
据了解,国外很多学校很看重中国中学生是否具有加入“模联”的经验,深圳中学“模联”的创办者莫一夫如今就读于华盛顿大学,他承认不少学生带有功利目的参加。“他们不一定有国际视野,就是来混加学分的。”
据介绍,目前广东已经有20所左右的学校有“模联”社团,“模联”逐渐在摆脱名校俱乐部的标签,朝着平民化的方向发展,不同等级的学校中学生都可以参会甚至办会,不过这也带来新的问题。
“我们希望‘模联’普及,但不希望它变得平庸。”有不愿透露姓名的“模联”成员表示,一些水平较低的学校,把“模联”办成了一场辩论赛,成了代表们的“脱口秀”,甚至是一场联欢的大聚会,远远背离了“模联”的宗旨;要不就是众人漫无边际的瞎吹瞎侃,让大家就像集体发梦一样飘渺。
目前,广州市一些“模联”刚起步的中学开创了一种新的模式,办会只邀请水平相当的学校参加,邀请水平高的“模联达人”做嘉宾进行点评或者培训,如此来保证会议的平衡性和代表的积极性,亦可以提高水平、促进交流。不过,遗憾的是,广东并不像北京、上海等地,有高校的“模联”社团在引领中学“模联”提高水平,唯有靠一群中学生自己不停地摸索。